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8:49:57
这是因为这两种能源的开发成本高且缺乏技术,但巴西在这两个领域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另外,美国有不少原来的产油主力区缺乏增产后劲。曾高调退出煤电的英国为了应对过度依赖可再生能源发电造成的短缺,也开倒车烧起了煤炭。
曾经是产油主力的巴肯、伊格尔福特等页岩层带也因甜点已近钻尽,而使产量呈持续下降的态势,增产空间着实有限。尽管如此,投资者仍不看好油气投资。与此同时,中国的情况也不乐观。近期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洲各国首脑峰会上,能源议题成为各方争论热点,虽然各国就采取紧急方案应对能源价格上涨达成了一致,也都表态可能考虑采取中长期措施稳定能源价格,但对于核能和天然气该不该列入绿色能源一事则各执一词,争论激烈。而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预计2023年原油价格将接近80美元/桶。
近期有数家法国银行就表示,从明年初开始将限制对页岩油气行业的融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的数量已经从去年油价低迷时的低点回升,但与2020年初相比仍低了30%。因为大家对汽车的需求是是多种多样的,在动力电池车刚出现的时候,人们同样抱着批判的态度认为这个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不仅价格比燃油车贵,而且电池续航时间短和充电桩数量少等问题一定会让其在与燃油车的较量上败北的。
所以氢燃料电池更远的续航、更快的补能优势已经愈发不足。论点就是氢燃料电池车存在三大弊端,无法实现商业化。其实锂电池车还有一个回收的问题,从动力电池回收角度看,也存在一定的难题。首先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挤压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存空间。
因为从2000年至2015年的十五年间,由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国家几大部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累计投资近200亿元,基本确立了电动汽车三纵三横基本技术体系的形成。三横囊括: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和控制单元、动力电池和电池组管理系统。
动力电池回收拆解面临难题根据我国工信部所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目前仅有27家左右的企业符合我国电池回收行业标准。现在国家意识到氢燃料电池车同样不可偏废,因此各地在政策上也开始支持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要知道德国在2020年6月10日已经公布了《国家氢能战略》根据该战略,德国将在2030年前建成总功率达5 GW的电解制氢设备,并建议在2035年进一步提升至10 GW。而对比2021年年初5.5万元的均价,电池碳酸锂价格更是涨幅超6倍。
氢能重卡示范线路频频投运国家其实早就将燃料电池车和纯电动汽车作为平行并立发展的产业,从国家角度看,并没有希望谁取代谁的意思。锂电池车也有危机从论文的内容看,作者并没有列出非常明确的数据证明锂电池车和氢燃料电池车成本对比的差异,仅仅从数量做出一个比较粗略的判断,认为锂电池车数量多,氢燃料电池车数量少,所以氢燃料电池车根本没办法与锂电抗衡。这时的氢燃料电池车出现了,锂电池车变得紧张了,因为它似乎看到了一个潜在的威胁正在悄然接近,要不顾一切将其粉碎出局。更为讽刺的是,这篇作者为Patrick Plötz的博士竟然是对发展氢能非常热衷的德国。
一旦氢燃料电池车规模有几何数量级的增长,其成本优势就会非常明显。若干年的时间过去了,锂电汽车终于登上了交通运输领域的主舞台,但燃油车依然没有彻底被替代,不仅如此,在商用车领域还有一大批天然气汽车占据长途运输的市场。
不得不说的是,锂电池车再好,充电速度再快,充一次电怎么也得15分钟到半小时,氢燃料电池车的加氢速度一般也就只有5分钟左右,而且锂电低温情况下续航能力差的物理特性改不了,虽然理论上锂电池车只要安装足够多的电池组就能达到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但从现实层面看,其车身重量问题、安全性问题是很难跨越的技术难题。氢燃料电池车和锂电池车本来也不存在谁替代谁的问题。
如果在充电时耽误太多时间,会让运输成本大幅提升,运输效率大幅下降,这将影响运输公司的经济效益。曾经的火车替代马车的过程何其漫长,但时至今日,马车并不是彻底消失,它依然存在于某些景区,成为人们观光游览的一项交通工具。综上所述,Patrick Plötz博士仅凭自己的判断就判了氢燃料电池车无法商业化的死刑显得有些武断和草率,因为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国家在发展氢燃料电池车产业,无论是他自己的国家德国,还是以科技领先著称的美国,亦或是中国、日本、韩国、法国等各个国家都在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的战略上有清晰的正向的判断,至于氢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能否实现商业化,关键我们还要用实践去检验。另外由于长途车安全问题考虑,这种人员配置也是必要的,而如果换成续航只有500公里左右的电动汽车,先不说是不是恰好可以在车辆电量不足的时候及时找到充电桩进行充电,即使每一个服务区都有充电桩,那么他们是不是不需要等候时间就能排上队也很难说。数据显示,2021年初,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仅2.5万辆,加氢站共计约540座。替代还是并行是个问题对于锂电汽车是否可以霸占全部汽车市场,人们也对论文的说法表示不认可
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伊拉克。如今全球美元储备,再没有回到20世纪70年代80%的占比。
但代价就是欧盟这个全球能源消费占比超过12%的经济体,将反手给石油美元体系以巨大冲击,削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能够依靠的最大救命绳,仍旧是其全球税收工具美元体系。
70年代至今,美国一直在世界主要产油国积极布局。但美联储迟迟未能坚定鹰派,如果加息过于激进,极有可能对美股估值造成严重冲击。
石油美元也已经支棱了快50年,但此时此刻,石油在全球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性正在下滑,全球能源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首先是1974年与OPEC首脑沙特达成盟约,内容包括OPEC石油商品必须以美元计价,而美国将拥护沙特王室。无独有偶,2003年卡扎菲跟马来西亚以及几个伊斯兰石油国家一起,签署了协议,建立黄金第纳尔货币,且约定石油和天然气必须使用黄金第纳尔结算。也就是最近这几天的消息,从乌克兰独立的两个州,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这两天已经开始擦枪走火。
对于内部矛盾丛生、政治经济不稳定。而对美国市场来说,如果大戏就此告一段落,可能不是完美结局。
——埃德蒙·伯克,爱尔兰政治理论和哲学家西方媒体声称的俄罗斯入侵,还没有发生。美元即便放弃锚定石油,也可以轻易找到另一项核心资产进行锚定。
这两个大订单,均使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不断升温的局势,刻意的拱火,危机背后的草蛇灰线,让我们不得不心存疑虑,也许这次的乌克兰乱局的影响,到此还只是个开始。
于是基于土地对于经济体系的意义被严重削弱,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科技带来的工业生产力尤其是从重商主义时代起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欧洲对于天然气这种区域性大于全球性的资源,在过去半个世纪的交易实践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欧元定价标准。眼下单从结算量看,欧元确实有望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黄金天然是货币被用以衡量贸易,而后成为财富的象征,甚至权力的彰显。
也是在这个时候,乌克兰危机走向了战争边缘……如果俄罗斯与欧盟因乌克兰问题而恶化,那么北溪-2也将陷入尴尬的境地。——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和历史学家2022年2月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称,中国和俄罗斯近期达成了能源供应战略协议,签订了2个石油和天然气大单。
技术的发展使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现,下一个时代,又会有什么新手段,谁又会成为新赢家?曾几何时,一罐白色粉末就能让航母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开到波斯湾。02、石油、美元——20世纪货币论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20世纪中叶,法国曾大力发展核电技术以争取国家能源独立,截至目前全国2/3的电力来自核能。我们唯有在寒冷的黑夜中点着明灯,等待下一位圣贤的到来。
发表评论
留言: